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六百二十二章 延迟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崇祯的反应虽然有一些冷淡,但是,瞬间就意识到,李邦国的这个建议,根本就是上书万历皇帝的那十条建议的精髓之处,说白一点的话,意思就是官员的出身,不应该只注重个人的资历,而应该是放在能力方面。

    当然,这番的言语,也是正中崇祯的下怀。

    有着历史学者的灵魂印记,崇祯当然知道,翰林院出身的那些官员,说好听一点,是学识渊博之人;难听一点,就是读书读傻的书呆子,十年的寒窗苦读,又在翰林院做编修,实际又是读书,短则几年,长则十几年。

    在翰林院做编修之时,虽然也会看一些衙门的行文,学习那些处理公文的范例,犹如上任前的实习,确切的来讲,是上任前的培训,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。

    但是,这种培训的周期,持续了几年、十几年,就反而不好了,使得翰林院出身的官员,实际处理政务的能力,成为了他们的短板。

    说白一点,就是这些学识渊博的官员,有一些好高骛远,有一些眼高手低,不能体会到天下黎民百姓的疾苦,仅就个人的施政能力而言,远远不能和那些一脚一个脚印、从最底层升迁上来的官员相比。

    高屋建瓴,对于翰林院出身的官员而言,看似是一种褒奖,但实际之上,却是满含贬义的嘲弄,并不是在夸奖。

    何况,翰林院出身的那些官员,缺少一种历练,一上来就是身居要职,闹出笑话,也是在所难免,这倒也不算什么,关键的是,贻误了政事,很有可能会因为粗心大意、不了解民情,而造成很大的乱子。

    职位越高,相应的后果就越大,就会有更多的黎民百姓深受其害。

    用后世的一句话来形容,在翰林院待久的那些官员,没有在地方呆过,也没有处理地方政务的经验,他们已经脱离了群众路线,提出的一些建议,往往是不切实际,看似合理,实则却是过于想当然。

    “皇上,老臣也赞同这样做,同意李御史的这个建议,将图纸上的吏制改革方案,进行一定范围内的缩减,汲取其中的可用之处,在县级推行。”

    就在这个时候,李国邦的话音刚落,首辅周道登也站了出来,紧接着附和了一番话之后,却是话风一变,转而说道:“可是,皇上,以老臣之见,就算朝廷真得要推行这样的吏治制度,也应该延缓一段时间,最起码也是要在裁撤两京制,天下的行政区划分好之后。”

    此刻,轮到李邦国震惊了,在前段时间里,传得沸沸扬扬的那个消息,皇上准备裁撤掉南京的都城身份,裁撤掉相应的朝廷中央机构,居然是真的。

    而且,还是他亲眼所见,亲耳所闻!

    毫无疑问,一旦朝廷宣布这个消息,撤销南京的帝京资格,势必会引起轩然大波,若是在这个时候,再推行这种吏治制度,必然会激化许多矛盾,也会增加更多的阻碍,反对的声浪也更大。

    当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